1946年蒋介石撕毁“双十协定”,悍然违背人民的意愿大举进攻解放区。
面对蒋介石的执迷不悟,解放军决定英勇反击。
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是杰出的军事家,他一次次的拯救红军于危难之际,其军事指挥能力,不仅让国民党内的不少官员佩服的五体投地,就连外国将领都不禁连连称叹。
但是在1948年的一场战役中,粟裕却与毛主席的战略决策持相反的意见,甚至还三次直言“进谏”。
毛主席忍不住发出感慨道:
“我和粟裕犹如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。”
当时发生了什么?对于粟裕的直陈,毛主席又是如何回复的呢?
粟裕出生于1907年湖南省的一个穷苦村庄里,虽然家里条件一般,但是他的父母还是让他去上了学,念了几年书。
通过学习,粟裕的思想逐渐的变得开放,他慢慢的开始反感周围的落后习俗。
在那个年代,子女的婚姻大事都是由父母包办安排的,这也引起了粟裕极大的不满,为此他独自一人离家出走。
离家后的粟裕仍然坚持着学习,并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。
1926年粟裕加入了共青团,并在之后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中,立志要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但是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,粟裕也遭到了抓捕,这时他意识到只有简单的读书没法救中国,于是他决定参军。
后来,粟裕加入了叶挺领导的独立团,参加了多次战斗。
在这一次次战役中,粟裕由最开始的初出茅庐的小兵,转变成经验丰富的革命干部。
1927年粟裕跟随毛主席等人来到了井冈山建设革命根据地。
在井冈山时,受到毛主席和朱德等同志的耳濡目染,粟裕的军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,再加上他在这段时间内指挥了多场战斗,作战经验丰富,这为他日后成为优秀的指挥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在接下来的反“围剿”斗争和抗日战争中,粟裕一次次的带领军队屡立奇功,这使得他在军队中的声望越来越高,也逐渐引得领导干部的重视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蒋介石的野心逐渐暴露,1946年他冒天下之大不韪,悍然进攻解放区,解放军则与之针锋相对,国共内战全面爆发。
1947年,邓小平同志和刘伯承同志率军挺进了大别山,开启了解放军的战略反攻阶段。
为了配合他们的进攻,牵制国民党的军队,粟裕跟随陈毅一起率领华东野战军进军山东西南一带。
进军山东后,战场由内线作战转为了外线作战。
9月的沙土集一战,粟裕以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,率领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整编第57师,极大的增强了解放军的士气。
不久后,陈、粟率领的华东野战军,同刘邓大军以及陈赓、谢富治的晋冀鲁豫集团军,形成“品”字形包围圈,蓄势展开中原战场。
对于解放军的大军压境,蒋介石这次也丝毫不留余地。
为了增强国民党中原守军的力量,蒋介石先后从徐州、九江、西安三个战略集团中抽调了60多万人前往中原地区。
不仅如此,蒋介石还安排了邱清泉,孙元良、裴昌会等人率领几大兵团进军中原,一同作战。
对于这场战役,蒋介石调重兵,派名将,可谓做好了精心的部署,可见他对中原地区的重视。
而解放军这边,在毛主席的指挥下,刘邓大军、华东野战军、陈谢兵团也到达指定作战位置,与国民党展开了针尖对麦芒的争锋。
这次蒋介石学聪明了,他知道解放军善于打运动战,而自己的军队装备精良,适合打大规模的阵地战,如果把部队分散,那很有可能会不如解放军。
于是他下令让各个军团保持较近的距离,增强支援和协作的效率,避免被解放军一一歼灭。
这就让解放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界了,如果三路大军一起进攻中原区,那势必是一场恶战。
如果能打赢这场战争,那解放军的伤亡也会非常惨重,更何况对于国军的严防死守,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几率也并不大。
如果解放军冒险进攻失败后,那对于共产党来说,再想要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,就会失去很多有利条件。
所以此战必须保证万无一失,但是大的歼灭战大不了,小的运动战也被敌人紧密提防着,如何转变战术,成为了困扰毛主席和粟裕等人的难题。
就在这艰难万分的时刻,又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:蒋介石为了打破解放军的包围之势,派动了大批军队秘密来到了大别山一带,将刘邓大军牢牢的困在了大别山。
本来两军僵持就对解放军不利,现在刘邓大军再面临险境,这让毛主席意识到不能再等了,必须想出办法来破局。
毛主席首先想到的是让粟裕和陈赓分别派出两队人马,来牵制大别山一带的国民党军队,当国民党军队跟他们交上手了之后,刘邓大军再借此机会突围。
可是狡猾的蒋介石没有上当,他命令军队按兵不动,势必要把刘邓大军围困在大别山。
面对这种情况,粟裕决定静下心来,好好琢磨下对策。
他认为蒋介石这次战略部署跟以前有很大改变,那么我军也不能再使用常规战术。
接下来的几天,粟裕一直盯着战略地图思前想后,忽然有一天,他想到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办法:那就是跟国民党打大规模歼灭战。
我军在中原战场已经集结了大批能打硬仗的部队,并且如果战争打响,部署在华东和华北等地的解放军也可以随时支援。
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利用援军、地形和百姓们的支持这些优势,那么我们就有打赢战争的把握。
一旦我军能打赢一两场大型的歼灭战,那么这场中原局势就会倾向解放军这一边。
想出这个解决办法后,粟裕当即要向中共中央传达自己的建议。
但是当电报即将发出时,他又有些犹豫了,因为他知道此战事关重大,不容有一点闪失,他需要承担巨大的压力。
经过反复的斟酌以后,粟裕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,于是他将电文发给了毛主席并且在最后加上了:“管见所及,斗胆直陈。是否妥当,尚祈裁示”十六个字。
粟裕不知道的是,在这期间毛主席也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——中共中央通过召开会议决定调兵渡江南下,迫使中原地区的国民党主力回援,为刘邓大军争取突围的机会。
为了确保南下计划的成功,毛主席还特意找到了陈毅,俩人商量后一致决定:这次任务由华东野战军来执行,粟裕要率领三个纵队于1948年的夏季到秋季之间渡江南下。
刚好此时粟裕的电报到了毛主席处,当他看到粟裕的想法时,觉得十分意外。
因为粟裕提议集中兵力打歼灭战,毛主席提议分散兵力南下制敌,可见俩人的想法完全是相反的。
但是毛主席知道这是粟裕深思熟虑后的想法,所以他很重视。他拿起笔来,一边看一边圈画,看完之后他派人将电文送到周总理和陈毅手上,让他们也参考参考。
考虑到粟裕一直都有很强的指挥能力,毛主席是很信任粟裕的,所以他决定战略部署还是再斟酌一番。
不过通过中共中央的复议,得出的结果还是维持原有计划不变。
军令如山,粟裕在接到命令后也开始做准备。但是这期间他还是在思考着自己的想法,三天后,他决定再次向毛主席“进谏”。
这次他向中共中央发去了一篇长达2000字的电文,电文中,他答复了中央的命令,同时再次详细阐明了自己的计划。
毛主席看到粟裕如此坚持这个计划,便再一次重视起了起来。毛主席叫住要离开的陈毅,与他探讨此事。
虽然此次探讨的结果还是坚持原有计划不变,但是毛主席还是积极采纳了粟裕提出的“忽集忽分”的战术。
他在原有的计划上做了一些改变,下令当粟裕率军渡江南下后,留在中原的解放军可以采用此战术和敌军打歼灭战。
之后毛主席在给粟裕的回电中指示到:粟裕带军先北渡黄河,在河南濮阳一带进行修整,接受到中央指示后再渡江南下,并且提到了会让刘邓等解放大军采取他提出的“忽集忽分”的战术。
粟裕接到命令后第一时间率领部队来到了濮阳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自己的计划。
到底是渡江南下牵制敌军,还是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呢?粟裕整日整夜的琢磨着这个问题。
粟裕觉得如果南渡之后,能让蒋介石调动的兵力并不多,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结果。
而且蒋介石这次很狡猾,肯定会将主力军留在中原,到时候解放军兵力减少,中原战场可能会遭遇更加艰难的处境。
想到这时,粟裕也顾不了那么多了,他选择了第三次向毛主席“进谏”。
此时的毛主席已经转移到河北城南庄,他看到粟裕一次一次的坚持,觉得此时确实要认真商讨下,于是他致电陈毅、粟裕,让他们前来面议。
毛主席还表示,这次粟裕的三次“进谏”,好比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求见诸葛亮,这才有了隆中对。
而这次中原战场上,也是因为有了粟裕的三次直陈,才扭转了中原的战局,可见粟裕的目光深远,更可见毛主席的海纳百川。
29日,陈毅和粟裕先来到了西柏坡,他们和周总理,刘少奇,朱德一同在第二天赶往了城南庄。
自从1931年一别,毛主席与粟裕已经17年没有见面了。
这次见面,毛主席非常激动,一听到他们的声音就刚忙大踏步的出门迎接他们。他热情的握着粟裕的手说:“辛苦你了啊!”
随后众人聚在一块开始正式召开会议,此次会议由粟裕做详细报告。
他在汇报中讲述了自己的全部想法:渡江南下会牵制敌军的力量,但是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,当调走中原的军队后,很有可能导致我军陷入更大的被动中。
而且在南下行军的途中会导致我军至少减员五六万人,而这五六万人完全可以在中原战争中歼灭敌人3到5个军。
随后他又对敌我双方在中原战场上的优势和劣势做了详细的分析。
毛主席在听完他的汇报后,觉得他的想法确实很符合中原战场的现状。
经过慎重的考虑后,毛主席决定暂且先不渡江南下,按照粟裕的想法集中力量和国民党在中原打歼灭战,并让粟裕暂代华野司令员,指挥作战。
粟裕根据党中央下达的作战任务,精心筹划,巧妙调军,即使敌强我弱,还是使敌军遭到重创。
后来,粟裕率领军队歼灭敌军将近10万人,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的一个空前胜利,由此也迅速的改变了中原战争的局势。
粟裕有勇有谋,面对百般狡猾的敌军,他能沉着应对。为了破解中原战场难题,他敢斗胆直陈,三次“进谏”毛主席,为解放战争做出卓越贡献。
新中国成立之后,粟裕于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,为开国十大将之首。
向粟裕大将致敬!
贝格富配资-实盘的股票杠杆平台-昆明配资机构名单查询-配资公司排名前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