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,伊斯兰堡、新德里和伦敦同时热闹起来。起因是所谓“5·7空战”又被翻出来说事。莫迪此前到处讲“印度大胜”,四个多月过去,巴基斯坦不断放新料,英国一家航空刊物也被卷入。社交媒体上,歼-10CE机身出现“阵风”击落标记的照片,引来一波围观。空气里又开始有火药味。
先说能核对到手的。印度空军公开编制里,36架“阵风”部署在安巴拉和哈希马拉,两地的仪式、飞行活动都有过报道。印度国防部至今没有发布任何“阵风”损失通告,国际航空事故数据库和保险渠道也没出现相关记录。在没有这些硬证之前,外界只能把双方说法当成各自的宣传。
再看英国那边。网上传的是《空军月刊》10月号提前刊出,引用巴方飞行员和专家,点名BS001、BS021、BS022、BS027四个编号。这个刊物在业内有名,但也常会引述单方口述。截至发稿,杂志社全文和底稿没公开,第三方数据库也查不到这几架在役、封存或报废的变动。这条需要再等等。
照片这件事也值得拆开讲。9月17日,巴基斯坦社交平台上出现一张歼-10CE侧照,机身上画了“阵风”剪影式的小标记。之前也流过类似角度的图,但这次多了不同角度,清晰度高。军机喷击落标记并不稀奇,更多是队内士气和纪念用。一般要有内部审核链,但对外并不等于法律意义上的证据。
关于当天空中发生了什么,双方都承认有长时间对峙和拦截,是否有发射导弹、是否有脱离成功,各说各话。巴方强调有雷达回放、舱音记录、地面找到的残片。可对公众最有说服力的,是能让外人独立核验的残骸编号、卫星影像和时间坐标,这些目前还没摆到台面上。
印度这边的沉默也被放大解读。网民找不到BS系列的清晰现役照,就顺着猜。要说清楚,很多机号平时也不会随便对外亮相;但如果长期一张图都没有,确实会加重外界的怀疑。信息差,是现在这场掰手腕的一部分。
把注意力挪到打法上,更能看门道。巴基斯坦在2022年引进歼-10CE后,围绕一整套配合加强训练:本土Link-17数据链、瑞典萨博2000预警机、地面防空和电子战车,连成一张网。这样做的目的很直白,让飞行员少说话,多看数据,先看见、先指挥、先打出去。
武器上,歼-10CE外贸型可挂PL-15E,印度“阵风”带Meteor和MICA。谁先发现对手、谁先打出去,往往就占先手。决定先手的不是单个飞机的纸面参数,而是预警机、地面站、干扰、通联这些环节有没有接上,指挥口令有没有简练,动作有没有连贯。
舆论场也有它的节奏。莫迪政府上半年一路讲“赢了”,巴方这几周开始反手放料、放图。你来我往,很像下棋抢先手。因为这个,公众更需要盯细节:照片的原始拍摄信息在哪,时间线怎么对上,有没有第三方能复核。靠口号是拗不过这些具体点的。
采购层面同样热闹。印度在推进新一轮中型战机项目,法方积极游说扩充“阵风”,国内也有人拉“光辉”站台,还有俄系方案蹲在门口。如果部队在对峙里吃过亏,通常会先改训练、改电子对抗、改联训流程,而不是只靠多买同款去补心里那口气。钱花在哪,外界很快能看出来。
巴基斯坦这边放出的风声,是希望尽快引进歼-35外贸型。印度则把AMCA和自产发动机继续往前推。两边都想在下一轮里拿到代差。再说一句,单靠买,不会自动变成战力,关键还是把不同装备塞进同一张网里,真正让雷达、数据和导弹说话。
回头看这四个月的拉扯,有三样东西最关键:一是现场可辨识的残骸和编号,二是能公开复核的卫星图,三是军方正式事故通报。三样里只要出现一个,故事就清楚大半。没有它们,大家就只能把“击落”当存疑处理,把注意力放到训练和配合这些更实在的地方。
另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,是语音纪律。巴方暗示掌握了印军公共频道的通话录音,这说明一线单位在紧张时刻还在开公频道说长句。同样的情况,如果放在数据链指挥占主的打法里,就会少很多漏洞。这不是设备炫技,是日常把流程练到手的结果。
还有个现实考量。如果真有重大损失,军工和保险体系通常会留下痕迹,哪怕是延后公开。法国厂商、发动机保外支援、备件流向都会出现小波动。到现在外界还没见到相关迹象,说明要么没这回事,要么消息还在内部流转。这点我们继续盯。
说回前线。边境沿线频次高、强度大,飞行员压力也大。谁能把空中加油、预警引导、地面防空配合这些动作练顺,谁就能在关键十分钟里多一条出路。这比谁嘴上更硬,有用得多。
傍晚,旁遮普一处基地里,机库门半开,地勤拿着手电和抹布,正小心地擦拭机身上一枚新喷的小剪影,旁边的无线电里传来短促口令。下一次,他们会把能公开核验的证据摆出来,还是继续在话筒前各说各话?
贝格富配资-实盘的股票杠杆平台-昆明配资机构名单查询-配资公司排名前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